在西班牙仓促贴出了《杨致远为何不是乔布斯?》,因为是给杂志写的小文,所以很多话题没有来得及展开。等回到国内,看到几位朋友回复,很有典型意义,我再来说几句。
意见一,是 albertpkm 说:「雅虎的文化跟苹果文化是不同的,且乔布斯是个特例,我们不能要求每个 CEO 都用乔布斯的方式办事。」
意见二,或说问题,是 Eric Li 问:「伟大的企业家成败在于是否被资本市场所影响?」
这两个问题我都相对仔细的想过,说一点。
毫无疑问,「乔布斯是个特例」,但我们所谓「特例」,应该是他的专业、机缘、作品,还有他应该不太特例的东西,比如他的思考方法,比如他的行事方法。我并不是说这些东西都要直接模仿,但我们可以仔细观察、分析一下。
关于乔布斯,以前已经分析过很多,以后也还会继续念叨,就此话题,我觉得可以展开说的,是他是不是足够「自我」?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乔布斯简直是这世界最稀罕的人类之一,就是你有时觉得,外部世界对他的影响力很小。
大家都说电脑是专业人士的工具,他就要做一个让普通人也能用的电脑,做成公司。当所有人都说电脑应该尽可能大众化,乔布斯又坚持说,我们可以做电脑产业的法拉利。消费电子产业,绝大多数公司走的是一口气出一系列产品的路线,乔布斯对于单一产品的耐心好的惊人,你看资本市场一直期待着 iPhone 的多种版本,他愣是能把一个款式的两代产品卖上两年。
我这里列举,不是为了证明他有多正确,我只是想证明,乔布斯是一个不太「从众」的人。
让我把这个话题稍微扯大一点。其实这是一个公司决策者的永恒话题,就是:你应该有多少精力放在公司自身,多少精力放在外部?
看吧,绝大多数 CEO 们会说:我一半精力放在公司内部,一半精力去见客户。也有一些公司,特别是创业者会说,我一半精力放在内部,一半精力用来关注竞争对手。
就我个人的见闻,这是最难做的平衡之一。
当然,乔布斯是个很正面的关注内部多于外部的人。另一个最不关注外部变化的公司则是 Google。至少在 Google 创立的最初几年,它对外部世界的关注程度都是非常低的,它不跟任何竞争对手比,只做自己该做的,直到有一天它已经大到微软和雅虎比较难赶超它了。
但这就完全对吗?也未必。举个例子,以前美国最大的 SNS 网站是 Friendster,它被 MySpace 赶超之后,《纽约时报》曾写过一篇报道,我来摘抄一段:
Friendster的人曾经密切关注Myspace,后者是两个洛杉矶乐迷受Friendster早期成功的影响在2003年秋天建立的。Myspace的流量从2004年初开始的显著增长,这使它很难被忽视。
“我一直给他们关于MySpace的资料,但是许多人都不把它当回事。” 从2003年10月起在Friendster任商业发展负责人的Jim Scheinman说。他在2005年5月离开,去了另一家竞争对手的社交网站Bebo.com工作。
许多在Friendster工作的人都嘲笑MySpace。Friendster的圣杯——也是大部分技术问题的起因——是它的封闭系统:Friendster的用户只能看到相对较小的熟人圈子里的资料。相反MySpace是开放的,每个人都能看到其他人的信息,因此在技术上也简单的多。
这两个公司也是它们创始人的映射:Friendster反映出它的工程师创始人对整齐规划的偏好——公司早期著名的做法是删掉上传搞笑图片的人的资料,比如有人用他们的狗的照片代替自己的。MySpace则更有洛杉矶风格。在MySpace,他们是在驾驭潮流而不是对抗潮流,鼓励用户做任何他们喜欢的事。
除外,那些支持Friendster的人如此深信他们注定会成为下一个大事件,他们反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想象中的竞争对手身上——至少在Siegelman的回忆中是这样。“我记得我去参加那些董事会会议以及感动厌烦,”他说。“有一半的会议在讨论Google或者雅虎将会怎么做。”
归根到底,我觉得还是作为决策者,你是否能「拎得清」?你是否知道,在长期、中期、短期内,你的公司更应该关注内部还是外部?当然,还有一个问题,是你自己作为决策者和管理者,你适合关注内部还是外部?其实内、外的差异只是一条很细很细的线,就像我们作为普通人,你这一刻还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下一刻就去看其他人的反应了。那么,究竟你在这条线的哪端多一些?还是不停的跳来跳去?——我觉得,当你真的专注时,跳来跳去是最为危险的。
杨致远是个例子。这还不是他是否「被资本市场所影响」,而是似乎外界有太多力量去影响他,但他又没有扮演好跟外部世界互动、消除杂音的人。
另一个例子是微软。微软曾经是一家非常专注、高效的公司,它非常知道自己该关注什么,然后用什么方法达到目标:微软的早年和 Google 很像,用一己之力开发出一个全新的庞大市场,并在此过程中不停完善自己的组织肌体、运作逻辑。在 Windows 和 Office 系列成熟之后,它更多的关注外界,寻找新的增长机会,用最短的时间超越对手。但最近几年,微软明显丧失了这种专注,你会觉得 Steve Ballmer 谈竞争对手的心思比谈自己还多,但无论他怎么谈,无论微软表现出来多么坚决,那种不确定的气氛还是很明确:微软的员工为什么要当众表态,说不让自己的子女使用 iPod?Ballmer 自己为什么说,自己的小孩儿绝对不能用 iPod 和 Google?作为一个外人,我只感觉到一种意识形态和切实思考的搏斗,这让微软非常疲劳。
这也是微软最近试图改变的。盖茨的接班人,Ray Ozzie 最近在一次会议上说了一句很切实的话: “Every day we make a choice to focus on the outside competitor or the competitor within”。当微软能够安静下来战胜自己内心的对手,它才真的能和外部的对手平等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