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 iPhone nano ,及山寨与创新

hiphone_nano_01

《连线》贴出了两张中国制造的“iPhone nano”,它将常规音乐手机与经典的滚轮 iPod 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一款翻盖手机,在阖上盖之后,颇有点当年厚实的 iPod mini 的风范,尤其是左边那款粉色的,看上去连磨砂铝制外壳的质感都很相仿。

这款手机的真实实际名字叫做 HiPhone Nano ,就是那款 HiPhone 橘子手机制造商的产品。对国产手机来说,支持存储卡、130 万象素支持拍摄视频、MP3/MP4、录音、彩信这些自然不再话下。事实上这款手机还支持触屏手写输入和蓝牙。

hiphone_nano_03

没错,这又是一个山寨与创新的问题。

我常常觉得,在技术的快速成长阶段,可能不存在“山寨”这个概念。

比如,乔布斯和沃兹当年自己在木头盒子里组装的 Apple Ι ,没有搭配键盘和显示器,质量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个人电脑早期也是克隆机厂商林立。康柏的诞生就是德州仪器的几位工程师希望创造一台与 Osborne I 类似的克隆机,但要能够兼容 IBM PC ,继而可以使用为 IBM PC 开发的很多软件工具。

1980 年代末,IBM 在个人电脑市场的衰落,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模仿他们的克隆机生产商太多,后者以更低的价格抢走了 IBM 的市场。

当年的克隆机厂商与今天我国山寨厂商有很多类似之处,比如低成本制造、快速模仿、低价抢夺市场。但两者或许又有很多的不同,为何前者被看作是成功的掠夺者,而但后者却难以持续。

我并不否认,山寨机在所谓的“农民工”市场取得的成功。但现在,即使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随便找个人用过山寨机的人可能都会告诉你:“还是最便宜的诺基亚手机质量最好,用好几年都不坏。”不论你认为山寨是好是好,但一个事实是,它并没有成功进入最主流的市场。

要是回到 5 年前,可能今天山寨厂商采用的很多技术都是全球顶尖的:2 GB 存储卡、500 万象素摄像头、MP3/MP4、录像功能、触屏技术、超长待机,这些都是今天的山寨手机最普通的功能。直到今天,很多主流的手机在“功能”上都难以超越山寨机。仅从功能的“字面描述”方面,iPhone 的 200 万象素的摄像头、不支持拍摄视频、不支持彩信和更换电池,在山寨手机中简直是弱智儿。

换句话说,山寨机从来不输在功能上。在技术成长期,类似克隆机的山寨是应该能够获得市场成功的。假设,在大多数手机都没有摄像头和录像功能的时候,如果你率先提供这种功能,你就会被视作创新而不是山寨。尽管你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甚至还有不少缺陷,但此时用户关注的焦点是功能的“有与否”。

但如果大多手机都已经有了这种功能,而你却做的很烂,你就是山寨,尽管你的功能可能很多,但此时用户关注的焦点是功能的“好与否”——它集中表现在用户体验和质量保证。

纽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据说在 MP3 市场爆炸的 2005 年它取得了不俗的增长,因为当时人们还在拿 MP3 对比随身听,关注的焦点不是 MP3 “好与否”而是“有与否”。但市场一旦成熟,产品的品质就成了关键。

在手机等消费电子领域,软件与硬件的关系几乎是并行的,苹果的产品经理曾透露苹果的产品成功的秘诀是:“完美的硬件里面包裹着完美的软件。”    

软件方面,这本身就是国内很多公司的弱项,所以山寨机大多采用台湾制造的一体化芯片基板,据说在此基础上几个工程师 20 天就可以完成一款手机的软件,其水准之低下也属自然。

说实话,上面那款 iPhone nano 的“假触觉滚轮”我的确不敢使用了,我曾经用过一款类似仿 iPod ,浏览 30 首歌曲就要按“下一首”30 次,更不用说回到上级菜单的恐怖经历了,基本上你难以弄清它的文件层级结构关系。 

在硬件制造方面,尽管中国被视为世界的制造工厂,尽管 iPod 和 iPhone 的背面也印有“Made In China” ,但精密制造工艺却并不大多数大陆制造商的手里,而在海峡对岸。

仅从硬件制造方面,究竟有几家中国的公司,能够制造出让人无可挑剔的产品,更不用说感动了?

无论从软件、硬件,还是市场策略方面,我都觉得,苹果和山寨恰恰是消费电子领域的两个极端。如果我们视苹果为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那又该如何看待山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