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WWDC 结束后,我为《时尚先生》杂志撰写的专栏。因为观点并非多么独特,也就没有特意贴出。今天放出来,原因简单,也许今晚我们能再次看到乔布斯出场。但愿如此。毫无疑问,我们会继续直播。
动画业翘楚Pixar的当家人约翰·拉赛特曾说,他最不愿拍出的电影是那种让自己孩子坐在影院里边看边走神,会去掰着手指头数自己的名字里有几个字母e的那种。相信对于绝大多数苹果公司的关注者,2009年6月8日的年度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就有这种进入不了角色的阻隔感。
说起来,新产品并非没有亮点、新功能也并非不多,但似乎就是差了那么最后一口气,整个发布过程让人感觉不到新鲜创造所能带来的那种兴奋感。
更让人担忧的是,它挑明了一个问题:如果乔布斯现下离开,苹果的平庸化将势不可挡。
但凡有看过过去几年苹果公司发布会的人,应忘不了那种把一场会办成一部好莱坞电影的感觉。它是有着双重张力的:第一层是希区柯克所谓的“麦格芬”(McGuffin),那个若有若无的神秘产品,仿佛一枚悬在驴子唇边的胡萝卜,牵引热情流向终点;第二层则是表演者的挥洒。乔布斯并不像巴菲特般在演讲台上妙语连珠,事实上他比你能想到的多数演讲者更收敛,节奏舒缓、用词简明、语气也近乎闲谈,他会小心翼翼控制谈话中的信息量,甚至时不时回过头去做下总结,以便于你对核心情节印象深刻。但乔布斯演讲的魅力是,他能够在一两个小时里持续的传递一种热情:就像一个小孩子对你大谈特谈一座飞碟的内部架构时所流露出那种热情,而且,这飞碟恰好是他自己制造的。
这种全球商界绝无分店的独特体验,当然首先来自于苹果开发产品的能力:敏锐发掘未来几年最重要的科技趋势,并以优雅的形态把它实现。但千万别忽视乔布斯对产品发布这一行为的较真:很多人见过他为了让撒播在产品上的灯光柔和度有一些微妙的变化而不厌其烦的调整,甚至据说,为了准备发布iPhone的那次Macworld,最后的40天里乔布斯熬了20个通宵。
作秀有必要这么认真吗?以我亲眼见证比尔·盖茨演讲的经历看,这努力倒不是白费。2008年的全球消费电子展上(CES),盖茨当着几千人演示Surface的多触点技术。他进入一个个性化设计滑雪板的程序,先点了个雪花图案放上去,继而双手展开,把雪花放大到一个夸张的尺寸,然后把它改为红色,还不失时机的说了一句:“beautiful”——这连续三个动作倒是足以说明Surface的多触点技术运转流畅,但也让观者感慨,世界首富及其公司的审美品味堪忧。
不幸的是,似乎只要乔布斯缺阵,苹果的高层们无论决策还是作秀,都在细节上打了许多折扣。
——每次苹果的产品发布会,都会有个简洁标语。2007年的Macworld的标语是We need to talk(咱们得聊聊),2008年的Macworld用了There is something in the air(有大事要发生),它们分别暗示了iPhone和MacBook Air的诞生。而这次WWDC用的标语是One year later. Light-years ahead(一年之后,数光年领先)。记忆所及,这是苹果公司为数不多的以对比方式强调自身优越感。当然,从1984年将IBM喻为小说《1984》中的“老大哥”到最近几年把PC拟人化为臃肿笨拙的胖子,苹果一向乐于告诉外界自己有多么不同。但是,归根到底,苹果也好,乔布斯也好,始终是内敛的,就像乔布斯说自己从不做用户调查,一切产品都是为满足个人需求,苹果真正的独特之处,也是它能够不参照行业平均标准去探索新世界。这种一意孤行的劲头是苹果的品牌,也是其竞争力,没想到现在竟要与“自降身份”。
——本次发布会的重头产品是iPhone 3G S。这大概是过去10年来苹果最莫名其妙的产品命名了。它当然是有涵义的,S意指“速度”。但一则,iPhone 3G S相对于上一款产品iPhone 3G,实在太容易混淆,二则,当我看到代号S时,我想到的是诺基亚、Thinkpad、索尼们的N、X、E、P等等系列。苹果以往每款产品都有一个相对清晰名字的传统为何如此不痛不痒的打破?
——实话实说,这是一次没有亮点的发布会。的确,有一些有趣的功能,比如语音控制iPhone、Macbook的触摸板上可以手写识别中文,但显而易见,它们只是功能的完善,并非突破。同样令人吃惊的是,iPhone 3G S没有做任何外形上的改进,这让它所背负的宣传语“迄今最快、最强大的iPhone”味同鸡肋。
当然,如果乐观的看,这次WWDC还是暗示着很多事情,比如苹果在积极的超更大众市场布局,而苹果的设计队伍也不可能2年半时间里无所事事,也许他们的工作将在未来一、两个季度由乔布斯本人奉上。可还是得重复一遍:如果丧失了那种对细节极度较真的偏执感,苹果和其它公司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