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谷:当施密特遇到盖茨,及 Chrome OS 的起源

19088842

本周四,一年一度的太阳谷(Sun Valley)年会活动在美国爱达荷州开始。在巴菲特的传记《滚雪球》的第一章,对这一由美国 Allen & Co. 投资银行主持的年度媒体峰会有非常详细的描写,包括有哪些大人物乘坐他们的湾流(Gulfstream)私人飞机到达太阳谷(今年其中不包含代号为 N2N 的那一架),以及他们如何被精心地安排和照顾,尽管传记中描写的已经是 10 年前的情景了。

今年,除了股神巴菲特、新闻集团的默多克、迪斯尼的罗伯特·艾格,以及时代华纳、维亚康母和派拉蒙等诸多公司的 CEO ,最受媒体关注的反而是两家老公司—— Google 和微软的掌门人,这显然与周二 Chrome OS 的发布使得这两家长期竞争的公司终于在操作系统市场正面交锋直接相关。

在周四上午的「太阳谷最显要人物」(Sun Valley Mogulfest)活动上,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与 Google CEO 埃里克·施密特尴尬相遇。当比尔·盖茨与微软前首席技术官纳森·梅尔沃德(Nathan Myhrvold)走出会场后,遇到了《华尔街日本》的记者邀请他们对 Google 的新操作系统发表评论。

gatesschmidt_DV_20090709135442 “无可奉告,”盖茨回复,一边走出门。

当另一位记者邀请施密特发表评论时,“如果我们不作评论,可能会更好一些,”施密特一边说一边朝盖茨走去,与他握手。

两人笑着,一道朝着私人午餐区域走去。

(图:在 Google 宣布将开发与微软的 Windows 相竞争的操作系统仅两天之后,Google CEO 埃里克·施密特[左] 与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右]在太阳谷的活动上谈笑风生。)

到周四傍晚时分,Google 的 CEO 埃里克·施密特终于表示,6 年来,在屈服于 Google 的两位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吉(Larry Page)的热情怂恿之前,他一直都反对开发 Chrome 浏览器以及后来的Chrome 操作系统的想法。

在这场记者招待会上,施密特和拉里·佩吉还描述了将浏览器与操作系统结合起来的最初起源。

“那时候,Google 还是家小公司,”施密特说:“刚刚目睹了网络浏览器市场的惨烈战争,我不想让(Netscape)那样的事情在自己身上重演。”

但最后,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吉雇佣了一些 Firefox 的开发者,后来他们开发出了 Chrome 的原型。“它(原型)非常的棒,以至于从根本上强迫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施密特说。

schmidtpage_D_20090710100052 “我还以为,是我们把你弄得不耐烦了(你才让我们通过的呢),”佩吉玩笑地回应施密特。

“我只是投降了,”施密特笑着回应:“但毫无疑问,后来我成了 Chrome 和 Chrome OS 的最极力的鼓吹和支持者。它们是规则改变者(game-changers)。它们将改变你看待电脑的方式。”

(图:Google 创始人拉里·佩吉[左]与 CEO 埃里克·施密特[右]在太阳谷的记者招待会上谈论 Chrome OS 的起源。)

佩吉描述,Chrome 操作系统实际上是一种反操作系统(anti-operating system) —— 基本上,从外观上你看不出它与网络浏览器的差异。上网本启动Chrome 的速度将是瞬间的(几秒钟内),并且所有数据存储在互联网上,而不是硬盘。

“我希望这个操作系统,某种程度上成为操作系统领域的异类,”佩吉说。

“如果你生活在浏览器内,或许你就不再需要那些埃里克那一辈就诞生的东西了,”佩吉补充说,一边将手搭在埃里克·施密特的肩膀上。

埃里克·施密特往后靠回椅子后背上,摆出一副老资格人的样子:“为什么总是我在这个位置上?”

施密特和佩吉,也很小心地避免将 Chrome 摆到微软的 Windows 的竞争对手的位置上。他们争辩称,Chrome 将会撑大整个上网本市场,而不是抢夺微软的Windows 上网本市场份额。

“我们欢迎微软把他们的 Internet Explorer 放到我们的操作系统里,”施密特说,尽管他也承认“他们这么做的可能性却不大。他们有可能会愿意移植过来,但这并非鸡毛蒜皮的小事……  无论如何,球在他们手里。”  

施密特还补充表示,因为 Chrome 是开源的,所以 Google 将不可能去封锁或屏蔽微软。“它是完全敞开的,”施密特表示:“即便我们有过邪恶的瞬间,我们也不可能实现。”

尽管 Chrome 是免费的,但施密特表示它依然会推动 Google 的业务。“当人们花更多时间在网上的时候,我们就会从中受益,”施密特说:“所以,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策略的第一步,它最终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收入。” 

                                                                                     【摘译自:WS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