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 vs. 谷歌:圣杯之战

steve vs larry&sergey.jpg

作者:朱旭冬;原文发表于《环球企业家》杂志 2009 年 10 月 5 日刊

早有人断言这一天终将到来,只是没有人能想象这一切来的如此仓促。谷歌和苹果——当今最富时代精神的两家科技公司、硅谷共同的骄傲、网络时代的亲密而互补的一对创新明星——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关系紧张的对手。

就像一切影响深远的决裂,起点只是一个微末的细节。这一次,将谷歌与苹果划清界限,也是将它们那堪称漫长的蜜月期与随后的战争时光分开的,是一款小小的软件。

它叫 Google Voice。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帮用户管理多个电话号码,后经升级,功能丰富至可以拨打免费国内电话、收发短信、低价的国际长途电话、文字转化语音邮件、通话录音等。这种惠而不费的应用旋即点燃了那些科技趋势的早期接纳者,而谷歌也由此开发了针对各种手机的客户端应用。

作为长期的合作伙伴,苹果一向欢迎谷歌产品的进驻:每台iPhone上都有YouTube和谷歌地图的客户端,其移动浏览器Mobile Safari上也捆绑了Google的搜索框。但这一次,它不仅没有立即准入Google Voice,甚至以似是而非的说法拒绝了对方。

对此,谷歌不依不饶。它不仅给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提供证据,表示苹果有说谎行为,其CEO、苹果公司董事埃里克·施密特亦不失时机的退出了苹果公司的董事会。

这是一次小题大做的茶杯风暴吗?很可能并非如此。让苹果和谷歌不惜撕破脸的,甚至不是短时间的利益,而是路线选择:谷歌相信一切信息应该以尽可能低成本的传播及使用,而苹果相信信息经过精巧加工后价值不菲。这迥异的价值观意味着不同的战略。

过去五年中,这两家公司如平行线般共同开创着科技业的疆土,但现在,道既裂,不足与谋。

Google Voice罗生门

这一切始于美国时间7月28日。苹果正式拒绝了Google Voice进入App Store,甚至删除了几个之前已经进驻App Store的相似应用。对此,苹果给出了一个官方解释:这些软件复制了iPhone本身提供的功能。

说来蹊跷,在此之前,苹果曾通过了著名的免费语音通话软件Skype登陆iPhone。至少看上去,它并非完全禁止语音通话功能被复制。这就让它对谷歌的严肃处理显得别有意味。此事旋即引来了一场舆论风波:自从2008年7月苹果开放App Store以来,它对第三方软件的评审标准一向模糊,坊间正好借此表达不满。

在当时,评论者更倾向于将矛头指向苹果的合作方AT&T。人们认为,如果Google Voice真的冲击了谁的利益,那绝非手机厂商,而是电信运营商。毕竟,免费的短信和廉价的国际长途电话可能影响AT&T的收入。

这甚至引来了联邦通讯委员会(FCC)的介入,它很快向苹果、AT&T和谷歌发出了书面通知,要弄清这之间是否有不合法之处。

接下来的变化让人惊讶。先是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从苹果董事会辞职,随后则是 AT&T极力声称自己在此事中没有扮演任何角色。

苹果于是成为了千夫所指的对象。而这也让一向对质疑声音不予评论的苹果对外做出了新的表态。它的回答相当狡猾:“与媒体的报道恰恰相反,苹果并没有否决Google Voice的申请,我们仍在继续研究。”

相比此前“功能重复”的说法,苹果的第二个说法显然是有所矛盾的。但它至少给自己留足了余地:它每周要收到8500个全新或软件更新,却只有40名审核员,出现纰漏或贻误在所难免。

但到9月,就在此事几乎偃息时,谷歌再次抛出了一枚炸弹。在写给FCC的信中,它表示苹果负责全球产品营销的副总裁菲尔·希勒曾私下告知谷歌:Google Voice已经被App store 彻底拒绝了。甚至,有消息称,谷歌还掌握着另外一击的武器:iPhone相关人员提供的正式否决通知的抓屏。

颇有墙倒众人推之势,当苹果告诉FCC,除了Google Voice,其实还有更多类似软件因在研究而“没有被通过”,它所提及的案例之一,VoiceCentral所属的Riverturn公司对外发布了一幅图片:苹果正式否决其软件的截屏。

虽然苹果依然公开表态称“苹果没有否决 ,我们还在跟谷歌研究这个问题”,但所有人都已经不难感受到,苹果很可能说谎了,而谷歌则不惜一切代价将苹果顶上信用的耻辱柱——这并非因为双方存在深仇大恨,而是谷歌希望相关的游戏规则由自己制定。

反目

外界很难想象,这种生硬的冲撞会发生于谷歌和苹果。过去这些年,它们实在太友好、太紧密了。

一个公开的秘密:这是过去二十年里,整个硅谷仅有的两家在微软阴影下壮大者。如果不算惠普、英特尔和思科这样的微软盟友,真的跟微软一争高下而没有马革裹尸者,几乎只有它们。对于一向以创新之名著称但屡屡在商业化道路上被微软这家北方巨兽打败的硅谷,这是秘而不宣的骄傲。

谷歌是微软的头号死敌,而苹果也是让微软相当头疼的对手,“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谷歌和苹果似乎天生就处在同一联盟。

微软攻势不息,而全世界眼瞅着谷歌和苹果构建了一个蜘蛛巢城般合纵连横的董事会。在苹果的八人董事中,有四人与谷歌有着直接关系:除了谷歌CEO施密特,还有身兼两家公司董事的Genetech公司CEO亚瑟·莱文森,谷歌的资深顾问阿尔·戈尔,以及谷歌两名创始人的“私人导师”比尔·坎贝尔。而在为数不多接受采访时,谷歌创始人之一谢尔盖·布林也坦言乔布斯是自己最尊崇的企业家:“我担心(产品的)复杂。我欣赏乔布斯,他总能保持自己产品的简单。”

事实上,它们也的确小心翼翼于避开对方的产品线。当然,它们先天的矛盾并不激烈:谷歌的立身之本是搜索引擎及网络广告,而苹果是电脑、音乐播放器,几无冲突。当然,唯一的交叉点是苹果的网络服务:音乐商店。

虽然谷歌内部没有明确否决过音乐产品,但据说谷歌总部几次否决启动相关提议,主要是因为两名创始人总会抛出天问:怎么能又差异化又做大呢?毕竟,想合法的做出一套跟 iTunes 机制截然不同的大众产品并不容易。

如果微软足够强大,这个“神圣同盟”将存在更久。但人们很快就意识到,其实根本没有所谓的挑战微软的“圣战”。过去十年里,谷歌和苹果所做的,不过是“避开微软”:太多公司证明了,和微软针锋相对无异于自寻死路。只是,苹果在电脑产业、谷歌在网络业,都是微软在乎的,所以它们没办法和平崛起,只好另辟蹊径:苹果是走上了微软不擅长的以设计拉动消费电子的路线,而谷歌则是低空飞行,在成长为庞然大物之前绝不张扬。

各自站稳脚跟后,无论谷歌还是苹果均无意袭击微软的核心地带:操作系统和Office。而无论微软如何试图以后发制人的追随策略反攻搜索引擎、音乐播放器市场,亦不奏效。于是,一向和平相处的谷歌和苹果开始勾勒各自的雄心画卷了。

谷歌扩张的野心突破了互联网,开始进入浏览器、手 机操作系统甚至是桌面操作系统。而苹果公司也已经不满足于电脑和iPod业务,iPhone的推出使它成为了地球上最风光的手机公司,而App Store的随之兴起让苹果成为了电子商务领域不容忽视的竞争者。

相比产品线出现重叠,更大的差异在意双方对于未来的判断上。

这是共识的部分:人类社会的绝大多数信息和行为可以被迁移到网络上,那么,未来整个科技业将会呈现截然不同的形态。比如,桌面操作系统、桌面软件、存储在本地的信息都将不复重要。

接下来就是分歧。

第一个层面的问题是,硬件终端是否还会有价值?

毕竟,谷歌只是一家网络公司,它扶植硬件只是为了更多人使用网络应用。在它看来,理想世界是任何人可以借助任何形式的终端接入互联网,无论它是一部巧夺天工的iPhone还是一台山寨机。

但作为销售硬件的公司,苹果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未来。它希望信息服务差异有别,而不同公司的作品能够带来不同的体验,最终转化为不同的销售价格。

还有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未来的信息是否值钱?

谷歌的答案是,尽可能免费。就像搜索引擎一样,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信息检索系统以及一个近乎无穷大的数据库是可以免费使用的,仅广告就可为其创造巨大财富。

但苹果相信被精心处理过的信息是可以出售的。这不仅因为它在音乐和iPhone软件上已经证明了这点,它还有个更大的图谋。如果它可以一步步的以iMac、iPod和iPhone们入侵到人们的口袋和办公桌,它还希望进入到人们的家庭——在科技业,“隐在电脑”(ubiquitous computing)的概念由来已久,指电脑以各种形态隐藏于人们的家庭,以提升生活品质。如果这一切成真,则连接你家庭里所有电器的“隐在电脑”将是一个有价值的信息处理方法,和一个有价值的用户界面,按苹果的思路,它是可以收费的。

正是出于这样一个思路,即使苹果的云计算服务MobileMe并不成功,且其功能是谷歌均能免费提供的,苹果仍坚持着99美元一年的收费政策。

这就让它们双方的战争好像基础设施商与地产公司的竞赛。究竟谷歌最终变成信息领域的自来水公司,而苹果把自己打造成豪华酒店,还是谷歌仿佛一个自成体系的小世界,而苹果只是其中的一座建筑。

云、端之争

准确的说,这场战争从谷歌高举“云计算”大旗时就开始了。至少,双方孰是孰非的考验时刻已经临近。

“云”和“端”本来不是一对矛盾,但是云计算的到来使得客户端的重要性降低了。大多数人都认为,在云计算时代人们只需要一个瘦客户端(Thin client)来接入互联网就能完成大部分工作,因而就不再需要富客户端(Rich client)。这对苹果公司来说无疑将是一个打击。最近一份调查显示,苹果占据着美国1000美元个人消费电脑91%的市场份额,而云计算的到来则有可能让1000美元以上的个人消费电脑市场迅速缩小。

但是乔布斯并不担心,他在2007年的All Things D大会上表示,富客户端加上强大的云计算才是最好的。他举了Google Maps的例子表示,iPhone上的Google Maps本地应用的用户体验要比电脑上浏览器中Google Maps的体验要好很多。

富客户端加上强大的云计算当然是再好不过,毕竟就现在来看,网络应用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完全代替本地应用,如果要完成一些较大的工程,仍然需要运行本地程序来完成。比如虽然有一些网络应用可以完成图片和视频的编辑,但其效率和用户体验无法和本地程序相比。

这样看来富客户端加上强大的云计算的确是一对最好的组合,但是仍然有一个问题无法回避:价格。一台高配置的电脑价格往往也很高,而上网本之所以流行就是因为其低廉的价格,而且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上网需求。

谷歌是云计算的大力推动者,但它的主要收入仍然来自于搜索,这是一个在廉价上网本就能完成任务。所以用户用苹果电脑上网搜索还是用上网本上网搜索,对谷歌来说并没有任何差别。换句话说,如果买一台苹果电脑的价格可以购买多台上网本,谷歌更希望人们购买多台上网本,让更多人上网——虽然没有直接涉足硬件,但谷歌曾是OLPC(一百美元电脑)的最初赞助者。

于是谷歌希望用户可以廉价上网和苹果希望可以保持自己高价计算机的销售之间形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谷歌推出开源操作系统Chrome OS也就成了这一矛盾的爆发点。

谷歌推出Chrome OS就旨在推动免费操作系统,进而促使计算机的价格下降,让更多用户可以拥有自己的上网设备。而当用户已经有了一台廉价的上网设备之后,他们是否还需要一台高性能的苹果电脑就很难说了。尽管乔布斯也表示电脑的造价正在降低,富客户端的价格也在降低,但这一次他面对的是谷歌,一个极其推崇“免费”的对手。或许今后连运行Chrome OS的低端上网本都会是免费的。

情况就是这样,谷歌希望更多人能进入到“云”中,所以尽可能的要降低客户端的重要性,这正是苹果不愿意看到的。不过,无论“云”中如何美好,直接和用户接触的仍然是客户端。苹果也早就开始在“端”上发力,除了苹果电脑和iPhone,苹果还有音乐播放器、电视等对用户来说必不可少的端口。因此只要苹果能把自己的客户端做到最好,它就能控制“云”的入口,从而通过销售自己的操作系统和硬件产品获利。而这也是谷歌所不愿意看到的,它怎能容忍自己的“咽喉”被苹果掐住。

别忘了,苹果也有自己的“云”:在线版的iWork、MobileMe服务、还有iTunes Store。尤其是iTunes Store,这个在线商店也已经成为苹果收入的来源之一,而且有持续扩张之势。最初的iTunes Store仅仅销售音乐,而现在已经扩展到了有声读物、电视剧、电影、iPhone软件,下一步很有可能就是销售在线图书。可以说iTunes Store已经成为了苹果互联网的平台中心,而这个平台里的一些服务也已经和谷歌的服务产生了冲突,比如视频服务和在线图书。而在中国,iTunes Store中并没有销售音乐,但是谷歌却提供了免费音乐下载服务,这也使得今后苹果要在中国推广iTunes的收费音乐下载几乎成为了不可能。另外,iTunes Store的支付功能也已经非常成熟,如果苹果将iTunes的支付功能向第三方开发,那么这对谷歌的Checkout也将是十分沉重的打击。

不过,换个角度看,也许我们正迎来历史上最正面的一次巨头战争:因为它们是为了未来而竞争,这只会让它们变得更符合用户需求,而不会变成用户利益受损的一场风波。

目前看来,最大的助益在于移动互联网。正如所有人都已看到的,自从2007年1月发布iPhone,苹果几乎凭一部手机改变了美国通信产业的历史进程:美国电信业曾被视为在无线互联网阶段远远落后于日本、韩国等市场,但iPhone诞生后,它的网络功能和软件应用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而苹果现在也以不足2%的全球手机市场份额,享受着大约30%的行业利润。

对于苹果的投资者来说,这是个好消息,却并非是个持续的好消息:如果苹果在新的产业链上过于强势,它的创新欲望将降低,也势必会出现Google Voice这样不讲 道理的问题。

谷歌的存在至少从两种意义上影响着这个不堪设想的未来。一则,它是一家和苹果等量级的公司,它能够与苹果形成真的竞争。二则,它的Android被视为最有可能与苹果的iPhone分庭抗礼的移动操作系统。

虽然短时间内,Android无论从软件、硬件的成熟度还是软件商店的丰富性上都还不能与iPhone相提并论,但它的开放姿态的确让其未来充满着可塑性。不仅它自己颇为积极的合纵连横全球各大手机公司,像中移动的OPhone也相当于Android的一个延伸(详情请见《环球企业家》2009年9月下《一个系统的诞生》),甚至据说山寨机芯片提供商MTK也会全盘采纳这一标准。可以想象,不算遥远的未来,Android手机很可能拥有数以亿计的用户,这是苹果必须小心对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