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稍微来的晚了一些。但站在现在的时点来看,作者从软件生态出发分析 iPad 可能的形态,虽然剧透不多,但是还是精确的。多年来,人们曾经执着于每一代新品可能搭载的硬件功能,然而,业界的起伏不尽在此,我在想,现在是否到了对硬件堆叠型发展开始反思的时候了呢?在 Wintel 框架下,电脑以配置分类,简单浮浅的同时,并未增进多少用户体验。就好似单边的经济社会,繁华下潜藏多少真实的温情?
业界普遍预测,苹果将在本月底举办的发布会上推出一款平板大小的设备,以进一步延伸既有的产品线。本文就此谈及人们早期的尝试以及为什么这种超前的平板电脑仍未获得成功的原因。
无论被称作「iSlate」还是「iBook」,观察家们普遍认为平板将搭载基于 iPhone 多点触控的全新图形界面,并预计实际尺寸将介于口袋级 iPhone 与 13 寸苹果笔记本电脑之间。
过去 20 年间,已有诸多厂商试图提供类似的产品,但是没有一家获得显著的成功。科技界不敢懈怠,亦屏住呼吸,倒是要看看苹果能否将它强力的气场引入这款平板之中,就像它曾经对台式机、笔记本电脑、MP3 播放器和智能手机颠覆性的改造那般。
回溯平板的历史,依稀能寻到它们多次落败的线索,以及今年可望再起的潜质。硬件的演进和平台的发展催生了软件市场的红火,这亦是吸引用户的一大要点。
雏形:1968 至 1982
上世纪 60 年代末,阿兰·凯(Alan Kay)在研究生同伴面前展示 FLEX 机一事标志着掌上电脑概念的诞生。演示会上,凯看到了第一台能够工作的平板显示器,他若有所思 — 在未来的某个时点,这项技术将会把个人电脑嵌入到平板显示器之中,形成非常私人化的移动设备。
把电脑作为辅助工具引入初等教育一直是凯的兴趣所作,他所设想的掌上电脑也融入了这样的思索,并印应在 Dynabook 的产品构想之中 — 达至动态图书只是其次目标,更深远的意义形同人机关系领域中新燃料的诞生。这个最初设想是装载了键盘和百万像素显示器的两磅重设备(约 900 克)。
1970 年,阿兰·凯带着这个念头进入了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Xerox PARK),但平板大计摇身一变,孕育出的却是桌面级 Alto 原型机 — 凯把它叫做「过渡性的 Dynabook」。Alto 机汇集了众多非凡理念,显著推动了计算机的发展水平,其中就包括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glas Engelbart)开创性的鼠标驱动图形界面。施乐这些前瞻性的研究极大的影响了苹果的 Lisa 和麦金塔项目,它们将深处实验室中的直观体验带给了芸芸众生。
笔电时代的停滞:1982 至 1991
将 Alto 上业已验证过的技术,浓缩为一台 Dynabook 大小的平板,在整个 80 年代里仍不啻是一个未来式的幻想。PC 制造商带来了新款便携式电脑,一开始还是手提箱大小,需要交流电方可运行,而后开始采用电池供电,尺寸上也进一步缩小,但它们几乎都是基于纯文本的 DOS 系统。当时最接近平板形态的电脑,是一种受控于全键盘与仅能显示数行文本的手持系统。
1979 年,施乐前高管约翰·艾伦拜(John Ellenby)和来自苹果的戴夫·保尔森(Dave Paulsen)共同创立了 GRiD,接着在 1982 年推出了首台商用笔记本电脑 Compass,它拥有一块 320×200 分辨率的显示屏,铰接于键盘之上。售价 8159 美元,约合今日的 17900 美元(人民币 12.2 万)。GRiD 的产品吸引了政府内国家安全和情报部门的注意,企业高管也喜欢它,NASA 亦经常将 Compass 送入太空。
苹果在便携市场的发力要一直等到 1989 年。在那之前,DOS 系笔记本电脑已经诞生出一批夺目的产品(东芝甚至将旗下品牌命名为「Dynabook」以示对阿兰·凯的敬意),也不乏有厂商(包括 Outbound)从退役的苹果电脑中拆取 ROM 芯片,制造出移动版的图形麦金塔。
笔记簿式的设计,虽然保守,但较之平板更受用户的欢迎。原因?仅仅是由于笔记本电脑在便携性、性能与屏幕尺寸之间取得了更为理想的平衡。「Macintosh Portable」是苹果的试水制作,为了驱动相对复杂的图形界面,苹果往里塞入了强力的处理器和高素质的 640×480 显示屏。不过,到了 1991 年,苹果与索尼联手将麦金塔直接带入今日的轻薄本领域(非上网本),它叫做 Powerbook。屏幕的铰链移到了后部,由此腾出的空间用于放置掌托与轨迹球,这种布局随后成为了厂商之间某种约定俗成的惯例而保留下来。
这之后的十年间,苹果保持了笔电制造商中的领先地位,但由于公司的理念渐起变化,导致了接下来的落败。与此同时,苹果内部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发一款更为便携的设备,它将作为伴侣设备卖给已经拥有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的用户,这便是牛顿留言板(Newton Message Pad)。
平板新浪潮:1989 至 1994
随着笔记本电脑主流化时代的到来,移动领域的先驱们开始制造更加私人化的设备 — 由手写笔控制的掌上平板设备。GRid 把键盘铰接式笔记本电脑的概念注册了专利,靠着这笔收入,它得以安然地度过 DOS 兼容性混战的时代(GRid 笔记本运行的是自有的操作系统),一直到 1988 年。最终,它被 Tandy 收购,团队里的精英们也纷纷出走。
这便包括 1982 年加入 GRiD 并在之后成为研究副总裁的杰夫·霍金斯(Jeff Hawkins)。霍金斯在 GRiD 期间同三星一起开发了一款名叫 GRiDPAD 的设备,该设备既厚且大,装载了 DOS 操作系统,屏幕分辨率为 640×400,通过手写笔控制,电池大约能支撑 3 个小时。1989 年时的售价是 2370 美元,约合今日的 4000 美元(2.7 万人民币)。
霍金斯发现了简单廉价的消费级产品所蕴含的巨大潜力,遂向 Tandy 游说「Zoomer」的概念,但 Tandy 不愿独自完成这项产品。于是他便开始发售 GRiD 软件的许可证,并在 1992 年以 Palm Computing 之名开发这款产品,他还拉入了苹果时期的同事唐娜·杜宾斯基(Donna Dubinsky)。Palm 同 Tandy 一道开发了 Zoomer,并邀请卡西欧为其代工。
大约在同一时间,Go 发布了 PenPoint OS,这是第一款为掌上系统度身定做的操作系统。PenPoint 的界面借鉴了笔记本标签的摸样,目的为了简单易用。Go 将 PenPoint 的许可发放给许多公司,其中就包括 GRiD。
AT&
;T 在 1993 年推出了搭载 PenPoint OS 的 EO 个人通讯器,可惜光景不长。两种无线版的价格位列 2000 至 4000 美元之间。该项目耗尽了资金,短短一年之后便退出了舞台。Go 以一个操作系统供应商的身姿消逝,很大程度是来自微软的 Windows for Pen Computing 的威胁。由于只需要加入一些对触控笔友好的软件,PC 制造商无需耗费研发成本就能生产平板电脑,因此,微软便有可能蚕食整个市场。
Windows for Pen 终未获得成功,但却招来 Go 公司高管发起的诉讼,除了专利侵犯,据说还涉及到微软违反保密协定。
苹果之牛顿:1993 至 1998
时间一晃到了 1993 年, EO 和 Zoomer 开始投向市场,苹果也正加紧完成自己进入平板领域的第一个产品 — Message Pad。该设备糅合苹果多年以来在平台开发与软件界面上的经验。Zoomer 主要针对消费者,苹果 Newton 的应用范围则要更加广泛。不同于大量授权的 PenPoint 和 Windows for Pen,苹果打算自己开发 Newton。
围绕着 Knowledge Navigator 的设想,自 80 年代末以来,苹果已经为此工作了数年。它想要弄明白,如何才能打造下一个主流的计算平台?在当时,人们普遍预测,那将会是一个由笔操控的平板设备。苹果与 Acorn 一起投资于移动处理器的开发,参与其中的便有今日在移动与嵌入式领域大放异彩的 ARM。它还搞出一套极为独特的用户界面和新款的开发工具。时任首席执行官的约翰·史考利(John Sculley)在 1992 年的 CES 大展上初次展示了 Newton 原型机,并称之为「个人数字助理」(PDA)。
Message Pad 的发售时间是 1993 年底,售价与 Zoomer 的 700 美元相同,但技术却领先的多,直接地把这款 Palm 与 Casio 的试水之作打入冷宫。于是霍金斯重整旗鼓,开始研发 Newton 软件。Palm 还开发了 Graffiti 输入系统,提高了手写的识别率和精确度。
论及 90 年代的其他平板设备,AT&T 无线 EO 的价位横跨 2000 至 4000 美元(约合今日的 2900 至 5800 美元,2 万至 4 万人民币。),令大多数消费者无法接受。微软的 Windows for Pen 亦反响平平。Newton 的销量也低于预期,公司因此直接撤回了投资。
除了 Newton,当时在苹果内还有一个被称作 Paradigm 的竞争项目,1990 年脱离后,成为 General Magic。与苹果对 Newton 态度不同,General Magic 倾向于向硬件厂商发放授权。于是索尼、AT&T 和摩托罗拉成为了 General Magic 的合作伙伴与投资者,1994 年,三者各自携装载着 Magic Cap 操作系统的设备推向市场。苹果亦卷入了与 General Magic 的法律纠纷,到了 1998 年,这家风雨飘摇的公司将自己的技术授予了微软。
第二波浪潮:1997 至 2002
90 年代初的平板与 Pen Computing 所带来的苦涩记忆历历在目,厂家们也纷纷偃旗息鼓,不想再投资类似的设备。然而,霍金斯并不这么想。
他发起了第三次进攻,携手 US Robotics,于 1996 年,发布了售价 300 美元的 Palm Pilot。当时,苹果深陷困境,Newton 前景黯淡。Pilot 革命般的售价吸引了大量的关注,也重新唤起了苹果与微软对平板设备的热忱。
苹果当时的首席执行官吉尔·阿米里奥(Gil Amelio),肩负着将苹果驶向正道的艰巨使命,他收购了 NeXT 请回了乔布斯,开始了授权 Newton OS 的计划,并将整个移动平台打包进一家独立的子公司。随着新一代 Newton 2000 及 eMate 在 1997 年初的发布,阿米里奥成立了 Newton 公司。没有想到,乔布斯很快便将他赶下宝座,更在几周之后重新将 Newton 并入母体。
乔布斯表示,与其让 Newton 与其他硬件商合作,不如收归苹果,他认为这样更可能获得成功。时年秋天,新款 Power Mac G3 发布,随后是 Message Pad 的换代产品,主持研发的乔布斯再次回到聚光灯下。
苹果找到了走出穷途的办法,但它依然身处危机之中。新 Newton 的销量未有多少起色,乔布斯随后宣布,苹果将放弃整个计划并停止未来所有的平板研发,将精力集中到麦金塔和笔记本电脑上来,这时,已经到了 1998 年初。
霍金斯的 Palm Pilot 提高了 PDA 的关注度,也加速了 Newton 的消亡。它霸占了绝大部分市场,将苹果空悬于高端之上,而一个利基市场无法维持研发如此复杂的设备所需要的全部资金。微软也没有闲着,他正将 90 年代中期的 Windows CE「手持 PC」的概念移植到一款更像是 Palm Pilot 的设备之中,一开始叫「Palm PC」,直到 Palm 动起法律的武器之后,微软才改成:Pocket PC。
PDA 本是打算卖给经理们的玩具,在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这假想的市场已经不在,只剩下 Palm 和微软为一小口肉苦苦争食。苹果无疑可以因此而宽慰,它早在几年前就退出了市场。
手机崛起:2001 至 2009
比尔·盖茨最初的设想是将人们对移动设备残存的兴趣转移到具备手写输入的便携式电脑上。微软把它叫做 Tablet PC,2001 年盖茨将它公之于众,并预言仅需数年平板电脑就会变成每个人的案头之物。Tablet PC 很像 Windows for Pen:只消一份设计参考,厂商们无需耗费过多精力,灌入微软的操作系统就能上市开卖。但,这能有多少改善?
同年,苹果发布了一款极为纯粹的移动产品:iPod。霍金斯也离开 Palm,他创办了 Handspring,仍旧是 PDA 制造商,但更富创造性。妙手偶得,Handspring 将 PDA 与移动电话模块集成在一起,创立了智能手机的概念。这引起了 Palm 的重视,于是它又收购了 Handspring,并将精力从 PDA 转到霍金斯的团队所研发的 Treo 智能手机上来。
Palm 智能手机的竞争对手包括诺基亚的 Symbian(同样具备 PDA 根源),RIM 的黑莓(源于公司的寻呼机业务)以及微软的 Windows Mobile(同样希望挽回在 PDA 上的投资,并投入到拥有巨大潜力的智能手机上)。没过多久,Palm 便失去了对智能手机市场的控制,即使它曾一手创立。2006 年,Palm 转向了 Windows Mobile。
同一时期,微软还寄望自己的 Windows CE 操作系统与 Windows Media 能够对抗苹果的 iPod。只可惜 Windows Media 在 iPod 面前不堪一击,更加剧了 Tablet PC 的衰亡,重蹈着平板亘古不变的命运。
苹果仍在不断的完善 iPod 与 iTunes,一直到2007年,它终于发布了 iPhone。微软的忧虑是无疑的,它担心 iPhone 会延续 iPod 的成功,威胁到已经有些风雨飘摇的 Windows Mobile 平台。
iPhone 发布以前,微软在业界的强势地位也促使谷歌加入到战局中来,虽然身处守势,但亦要为了开放式的移动广告与付费搜索市场而战。2003 年谷歌并购了 Android,私下暗练内功,欲与微软一决高下,直到 07 年 iPhone 出世才最终现身。
苹果在 iPhone 的平台之上延伸出新的产品线 — iPod touch,并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