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我开始为一本名叫《明日报告:阅读的未来》的书组稿。因为某种原因,书一直未能出版。如今 iPad 上市,重新激起了大家对于「阅读的未来」这个话题的兴趣。我决定在原作者同意的前提下,将这本书里的文章陆续刊发在本站。
本书中有两篇文章已可在网上读到,一是台湾傅瑞德兄的点题文章,另外一篇就是 Apple4.us 创始人张亮的宏文《新闻已死》。此处刊发第三篇,作者是身在日本的李楠(@newkhonsou)。 —— 编者
朋友的约稿。我在其中拖拉反复,结果拖到 iPhone 都谢了才发。部分内容也许过时了,但其中,也有不会过时的东西吧? 当红的 iPad 无疑是更好的阅读平台。上面的「i 文库」(iBunko)可以期待。
问题是,今天还有人阅读吗?
就像你不会看完这么长的文章一样。:)
一、寿司,文学
东京稍有档次的寿司店,绝不会用「回转」这个哗众取宠的办法上菜。座位前,会摆个竹或木的架子。上面盖片绿叶,要翠到不能再翠的颜色。乳白的生姜堆在一边,薄厚正好可以微微透光,透明度大约 0.618——再薄也许更加美观,但是会影响口感。芥末?那是随生鱼片出现的东西。寿司店,不主动要,是不会看到的。
客人 「maguro 」(一种鱼的名字)的喊声叫出,师傅定会精神十足的应和。很象老北京饭馆门口「两位~里边请~」的那一口。切鱼捏饭,娴熟流畅。最后,两件寿司由师傅亲手奉上。千万不要跟他客气,其实就是两片血红的生肉,下面盖了芥末和米饭。对比超市或鱼市场你就知道,所有这些气氛和表演,都是要记进账单的。
日本料理对原料新鲜度的追求是一方面。此外,餐具,配料,食物形状和摆放,都是有讲究的。甚至,师傅的手的温度都要纳入考虑。寿司店少有女师傅,据说实在不是因为性别歧视——女人手的温度较高,捏出来的寿司的口感会有微妙的变化。
Maguro 其实就是两片生鱼肉,本能和原始通过血淋淋的颜色尽显无遗,根本而又直接。但日本人却能把它重新包装,并精致而细腻地表现出来。表现手段之文明,和原料之野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矛盾交织的魅力,让见多识广的米其林美食家也无法自拔,情不自禁的把一个个三星评价留在了东京。(东京曾是保有米其林三星评价最多的城市。超越法国任何一个城市。)
你也许看出来了,笔者对日本文学,实在没有对日本美食的兴趣浓厚。不过,有限的阅读给了我这个印象:日本的文学和美食有些相似。最优秀的作品,其表现之精美与探究欲望之根本同时存在。诺奖评委,其实就是寿司店里的米其林大鼻子们。
二、AV,阅读
老婆是工科教育的牺牲品,非常看不上我写东西的的方式。的确,一点点可能性,要花那么多篇幅拐着弯说,既不科学,又没效率。
所以,我写的东西中,一切和文学稍微挨边的东西,像狂野点的想像、比喻、双关之类的,通通被称作「意淫」。
不过,文学,尤其是小说,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意淫。「意」,所以是虚幻的;「淫」,所以作者的东西给读者看过会有共鸣。顶级的小说,甚至可能 high 到高潮。
中国总结人的欲望,只有「饮食男女」四字。「饮食」,可以解决日本文学的国际名声。感谢老婆的刻薄,我可以再用「男女」,尽量生动地解释日本国民对小说的热爱。
对于日本 AV 的市场规模,相信很多中国人都有模糊的概念。国民数量并不算太多,AV 产量在世界上却数一数二。 庞大的产量是由同样庞大的销量支撑的。所满足的,其实就是日本人的意淫活动。
同是意淫活动的小说阅读?有大量的人热衷于此,就毫不奇怪了。
三、作家,八卦
不排除有人对日本 AV 产业的规模毫无概念。比如正人君子,嗯,或者 ED 患者……所以再补充几个八卦。
一是作家的收入。
上海出身的韩寒抱怨自己买不起房子,东京出身的江国香织就不抱怨这个。她的家在东京都的大田区,那里的地价较之上海的内环不会逊色。更出名的作家就不用说了:1960 年代窜红的三岛由纪夫数钱数到手软,环游世界花不掉,只好去组织私人武装部队了。可惜那时还没有互联网,否则也不至于为了烧钱,走上那么危险的一条路。
二是称呼。
日本人称呼别人,只会在少数几种人的名字后面加「先生」二字。这是很正式的敬语,不能瞎用。享有这个尊称的人包括老师、医生、律师、国会议员,还有:作家。体育明星或者电视明星,再出名,再有钱,对不起,没这个待遇。像 CCTV 那样逮住个过气大龄外遇主持人,就敢玩命叫「老师」,一定会遭白眼。
三是直木赏。
直木赏是日本最主要的文学奖项,其归属是当天的重要新闻。早上开始,记者们就长枪短炮地守在那里,每个直木赏委员进去前(多是前知名作家),都有一阵闪光灯轰炸。大牌们有时也会停下来和记者拽两句。内容无非我们不服从别人的领导,不甩舆论,有自己的标准之类的。那场面和牛逼劲,直超科比来华。
作家的收入、地位、被媒体的重视程度,不是凭空来的。从这些,我们不难想像其背后读者的规模和书籍的销量。
四、文库本
日本文学再牛,读者规模再大,总要通过书籍体现。其中的一个代表,就是文库本。
文库的意思和中文一样:丛书或者全集。最早出版的形式也和中国的丛书类似,装帧精美,个头巨大,瞄准的是蓝海市场。比如明治时期博文馆的文库。起的名字就透着豪华:帝国文库。
现代意义上的文库本,感觉却已不同,定位变为古典文学名著的小型廉价普及版。第一个广为人知的,是 1927 年创刊的岩波文库。他的的成功催生了更多文库。二战前的立川文库,以及二战后的新潮文库、角川文库等。
1970 年代很多大型出版社开始自己搞文库本,其名称中国的读者就更加熟悉了:讲谈社文库、集英社文库(江国香织的一些书就收于这个文库),等等。虽然近年文库本的内容开始多样化,但文学(或者说小说)一直是文库本的主要内容。 文库本如此流行,以至于产生了一些专有名词,在品质不太高,稍微泛黄的纸上印黑字的配色,叫做「文库色」。文库本的大小有约定俗成的规矩:A6 尺寸,叫「文库大小」。逛完日本的文具店,千万不要抱怨找不到 A6 的笔记本。他们叫「文库」尺寸。
五、青空文库,版权
岩波文库是日本近代意义上第一个成功的文库,但它却不是日本人的创意。 二战前,日本是德国的狂热扇子。和今天中国的互联网企业疯狂拷贝美国类似,那时的日本人在各个方面疯狂拷贝德国。比如登山包的日语发音,就直接来自德语。(当然,战后一代日本人再说登山包,就变成美国音了。)
岩波文库的拷贝对象是德国的莱克朗文库(Reclam Bibliothek)。(听到这个词没有反应的定不是好学生,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里提到过。)
因为版权保护,莱克朗也做不起廉价图书。1867 年,德国国会把版权保护的期限定为作家死后三十年。大量失去版权的图书让廉价的莱克朗文库得以出版。也让鲁迅能看到些便宜入手的好文章。
作家死后多少多少年这个说法,成了今天版权保护期限的标准。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是五十年,日本也是一样。欧洲从三十年不断延长,今天的标准是七十年。这二十年的差距导致了些问题,比如有一天美国人听甲壳虫要付版权税,而英国人却可以买廉价的猫王。克林顿那届精于算计的财迷政府一想到这事就坐立难安,也把版权保护延长为作家死后七十年。从来紧跟美国的日本因此起了争论,但最终没有结果。
以上,就是数字和网络时代到来时,日本版权的法律基础。在此之下,产生了一个非牟利性质的线上电子图书馆:青空文库。它全文收录了版权过期的作品,并且提供下载。
想知道什么作品收录其中,只需一个简单的判断:用现在的年份减去五十年,看看那个作家死没死。谈论一个作家什么时候死,恐怕不是文学爱好者喜欢的话题。但法律操蛋,你只好对此如数家珍。很多日本著名作家,因为死得早,作品都收录其中,比如森鸥外、夏目漱石。还活蹦乱跳的村上春树当然不行。另外一些名作家,比如三岛由纪夫,1970 年自杀,那么他的作品,要到 2020 年才能收入青空文库。
六、iPhone,i 文库
iPhone 的人气在日本愈演愈烈,电车上的撞机率直线攀升。 三寸多的华丽屏幕,不用来看书实在是一种浪费。另外,日本的 iPhone 都配有 4410 日元(约人民币 321 元)封顶的 3G 数据包月。数据流量不怕太多,只怕太少。
大屏幕手机,无限制的网络访问能力,加上日本人长期的文库本阅读习惯,让日本的程序开发者们看到了青空文库的价值。
i 文库实际上就是一个青空文库阅读器。内置了 151 本精选图书,剩下的 8000 多本,随时可以在青空文库的网站下载。
版权的消失加上网络和数字化带来的低成本,让这个 8000 多本图书的文库便宜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步:450 日元——30 多块人民币。当年莱克朗文库开创的模式,在 iPhone 上被发挥到了极致。
450 日元买四、五本书,日本人都会惊呼便宜,更何况 8000 本?i 文库的大卖没有悬念。刚刚查了下,它在日本 App Store 上的销售额排名,是第十七位。
七、液晶,日文
日文书在电子设备上的表现比英文和中文都要复杂些。
首先是竖排,顺序从右到左。拜 iPhone OS 的强大能力所赐,日本的开发者们已经找到了支持这个特性的 View 。
另外就是书中注音非常普遍。稍微复杂点的汉字,在旁边定有小一些的假名来标记读音。
中文的多音字经常让人迷惑,而日文的多音字更多。所以,看到有些汉字不知道该怎么读,在日本并不算太丢脸。出版者没有标记读音,反倒成了罪过。一定会有读者抱怨说:这书做得太不亲切了。
所以,一列文字,应是字号较大的正文,加上一列字号较小的注音组成的。两者的对齐,恐怕要些功夫。
芥川龙之介《某阿呆的一生》在 i 文库上的显示效果,可以看到正文右侧的小字注音。
字体也是有版权的。为字体支付版权费意味着成本的上升。好在日本有一个情报处理推进机构(IPA 协会),免费提供了一套高品质的日语字体。就叫做 IPA 字体。这个漂亮的字体是i文库的另一大卖点。
中文和英文在每段的开始都有缩进。日文既然是竖排的,他们就叫做「字下」,直白得要命:就是把「字」往「下」挪挪。一般是往下挪一个字。
读书时,在行的开头看到个句号,不知道你是什么想法。我个人会有种吃到苍蝇的感觉。
为了阅读感受,在列首尾避免一些的文字和记号,在日语中叫做「禁则」 。比如一列的开头要避开句号,结尾要避开左扩号等等。印刷书籍排版时,一次性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了。电子书却不行,因为他可以改变字号。所以每列的开头和结尾,都需要根据字号大小而变化,这就要追加专门代码来处理「禁则」了。
App Store 上除了 i 文库,还有其他的青空文库阅读器靠一些独特的功能来争夺市场。
丰平文库有更漂亮的 UI 。针对注音,提供了放大镜的功能。内置的几种背景色也是日本人喜欢的调子:象牙白、藤色等等。以美观论,它才是青空文库阅读器的 No. 1。另外,提供带插画的书籍也是他的特色之一。
Skybook 的 UI 是三个阅读器中最差的,但是他提供一个对非日语读者非常有用的独家功能:选中文字后,可以直接搜索 Goo 的在线辞典。
八、最后的话
今日之日本,无论出版之丰富,还是读者之热情,恐怕都不输中国。洒满阳光的电车中,拿个小巧的文库本静静阅读,曾经是日本淑女的经典形象之一。
数字化,网络和移动设备普及了的今天,淑女手里的文库本,变成了一个贴着闪亮装饰的白色 iPhone 。
但是,日本在吸收先进技术的同时,传承传统的能力,重视表现的程度,也是惊人的。(还记得他们如何包装两片生肉吧。)
假设一个 1930 年代看得懂岩波文库的日本人,穿越到今天,拿起 iPhone 上的 i 文库。开始也许会有些惊讶,但很快,就会会沉浸到折口信夫的写意文字中去吧。 竖排、注音、禁则、字下等等,都被 i 文库完美继承了。所有这些,都要花费功夫去特别对应。但日本人用 450 日元一张的选票,在 App Store 证明:精美的表现物有所值。
反过来,如果有人拿一个简单的文本阅读器来看小说,太宰治说不定会气得从棺材里翻过身来,大叫一声:
「读者失格!」(意为:失去了作为读者的资格。)
--
相关阅读:
[阅读的未来] 后媒介出版 [阅读的未来] 新闻已死 傅瑞德:阅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