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企业家基因》连载的第七篇,作者认为:创业者需要对自己的事业有足够的信念。他们不会永远在一旁观望形势,等待创建公司的完美时机。如果你不愿冒险一搏全身心地投入创业,那么风投会认为你对创业想法或自身没有足够的信心。
文/Mark Suster
创业者天生便是冒险家。并非狂野的投机者,但确是有着冥冥之中的某种信 念的实干家。他们相信自己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你把成功创立一家公司所需的条件一一列于纸上,你永远不会有勇气迈出第一步 —— 大多数人便是如此。这种冒险精神通常被称为「信念的飞跃」,因为你执着的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而愿将自己从安全之地抛向深渊。
我知道说创业者是冒险家是一种陈词滥调,那么让我来描述一下自己常常遇见的那些理性的正常人。我最近参加了一个谈创业的电视节目,一位观众打电话来咨询他自己的创业公司。他来自南美洲不过现居瑞士,平日在一家咨询公司 (如果没记错的话是麦肯锡)有正常工作。他希望能得到天使投资,而我说那你得先辞掉工作。如果没有做好辞职的准备那你还算不得真正的创业者。
我想 80% 以上的听众都会认为这是一条糟糕的建议。但对我而言如果你不愿放胆一搏 —— 说明你对自己的想法和能力不自信 —— 我又为何要冒这个险?如果你的想法真的足够惊人,它值得我花掉辛苦赚来的天使基金或其他有限合伙人的投资,那你有何理由自己躲在屋檐下而让我来承担风险?
大约一年以前我曾和一位自己认为颇有创业者天赋的人共进午餐。他曾创立过一家公司并成功售出,而现在又有了再 次创业的新想法。他向我滔滔不绝地宣讲自己的主意并说他确信一定 能做大。但麻烦的是自己目前还处在公司的锁定期内无法出售所持股票。
过了将近一年,他和他的搭档还在向我讲述理想中的创业,我终于不再理会。如果这个想法真的不错,他们怎会为没到手的那 几十万锁定金而甘愿放弃抢占市场和知识产权的良机?我以为对一个创业者而言,实现自己的下一个梦想应该比拿那最后 20% 的工钱重要的多。他们最终还是离开了公司。我很高兴看到他们的新事业正蒸蒸日上。
我最近读到一本谈 Benchmark Capital 和 eBay 创业经历的书叫 eBoys 。书中记录了从前的风投(六、七十年代)是如何工作的。以前的风投们只肯向那些有部分固定资产的创业者投资。这要求很高。我们都知道从前为了创业,人们会用住房作抵押来拿第二份贷款,或背负信用卡债务。
今天开一家科技公司所要冒的财务风险就小多了,不过是一段时间内拿不到工资而已。服务器、数据库和带宽 —— 一切都是虚拟的,而且价廉物美。风投们不再用「固定资产」的试金石,而优秀的创业者很早就有了丰富的投资来源。
你有小孩儿、贷款和读 MBA 时欠下的债?与我无关。如果你的风险状况没有能力让你冒这次险,我完全理解。但记住你在 MBA 课程里所学到的东西 ——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关于 VC 与风险
我在自己所属的风投 GRP Partners 负责招募工作。2008 年初我们雇用了一位分析师(无 MBA 学位),但想等到夏天过后再招一名 MBA 毕业生。五月的时候我收到一封斯坦福 MBA 二年级生的自荐信。他身上正好拥有我需要的技能。我在电话上和现实中对他都进行了面试。当我把他介绍给公司合伙人时大家对他也颇为青睐。
由于我们当时还未准备正式聘人,我给了他一个暑期实习的机会。他告诉我他会努力工作,但作为一个二年级的学生,他只有在确定自己秋天能正式加入公司的前提下才能答应实习的机会。他希望得到保证,如果他表 现出色,我们到时就不再公开招人。
我告诉他我无法做出这样的承诺,但如果他对自己的能力有信 心,他应该接受这个机会。我还说自己不认为一个已在公司实习且表现不俗的人需要为别的我们并不了解的竞争者而担忧 —— 即便他们的简历写得很漂亮。我邀请他加入并「成为我们 的一分子」。
由于没有保证,他拒绝了录用机会。几个月之后他又打电话来说自己愿意前来实习。我告诉他「抱歉伙计,机会只有一次。你本已敲开了大门,应该抓住那个时机。」
是我太苛刻了吗?我不这么认为。我希望我同僚的思维能与客户共鸣。如果我招募的人与创业者在各方面格格不入,那我又怎能期望他能看懂创业者的心思呢?
言行一致
我于 2007 年加入 GRP Partners,当时他们还未着手募集目前这笔投资(我们在 2009 年 3 月完成了一笔高达两亿美元的投资)。他们告诉我等到这一轮结束后再加入不迟。我答道若非当下,更待何时。「一旦融资结束,你们就可以雇任何想要的人了!我想在风险尚存的情况下加入。有难同当,我愿承担这个风险。在融资完毕之前付我一半数额的工资,我会自费解决出差的交通费用。如果集资失败,我们两不相欠。」
我算过,自己的另一个选择是第三次创业,同样是没有工资、风险兼程 —— 我没有什么可输!
那便是我如何进入风投世界的故事 —— 一半的工资,自费交通。我也没有在附带权益上过多计较。我认为自己初入风投,要做的事还很多。而且我也明白如果我足够努力,将来也有问取回报的资本。总而言之,我的策略即是先问耕耘,再问收获。
事实没有出乎我的预料。
如果我能冒着风险进入风投并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我如何能接受一个畏首畏尾的同僚?
更重要的是 —— 如果你惧怕风险,我岂能为你买单?(译/Mu)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