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技术公司,什么不是技术公司

【前 Twitter 工程师和 Simple.com 前任 CTO Alex Payne 是目前美国最具反省能力的技术作者之一,这篇文章写于今年五月,对于一个全民技术狂热的时代,这是一服重要的镇静剂。原文在此。──编者】

小时候,我和家人的早晨通常是这样度过的:早餐时大家一起读报。我通常直接打开商业版,翻到封底看前一天的股价,从那一行行小字里寻找 SUN, ORCL, MSFT, AAPL, SGI 等字样。然后再翻回商业版开头,尽情阅读关于当时的硅谷大亨们的新闻。最后也会读一下笑话版。我是个怪小孩。

今天我跟很多人一样,已经不读报纸了。早上通常是打开 iPad 看 Techmeme 网站。跟着这个站摸过去,会在几个「技术博客」上读到各种小道消息、主观意见、口水八卦,或是随便改写了几笔的新闻通稿。偶尔也会有些……呃……真正的新闻。

我小时候的技术新闻和今天我读的这些东西有巨大的区别。最近我才刚刚确认这区别是什么:今天大部分所谓的技术新闻已经和技术毫无关系了。

创业不等于技术

TechCrunch 一直让我感觉不对头,这种感觉近年来愈发强烈,尤其是这网站的威力已经大到随便加条链接就能让一个网站承受不住潮水般的流量而挂掉。虽然名字里有「技术」一词,但在 TechCrunch 的报道中,技术通常只是轻描淡写的几笔。此站真正的重点在于金钱与权力、成功与失败,谁又升了,谁又衰了。软件和硬件只不过是背景音乐。TechCrunch 有点像我小时候看报纸商业版时通常会跳过的部分:那些标题里有「并购」「收购」字眼,主图是两条西装友握手的无聊报道。

TechCrunch 大受欢迎,引来了一堆模仿者。如今的「技术新闻」界充值着类似模式的博客。甚至连报纸的技术板块都开始采用 TechCrunch 的格式与出版节奏。这不但改变了技术报道的笔调与深度,也改变了报道的对象。在过去,报纸主要写有一定规模的技术公司,而 TechCrunch 从一开始就以创业公司为主。当人人开始模仿 TechCrunch 时,创业公司就成了技术新闻的同义词。

不奇怪啊。创业公司够刺激,它们的领头人物往往很有趣,也愿意挑战大问题。创业公司听上去总有点反叛和另类,但还不至于另类到不适合在早餐桌上阅读。创业公司充满各种戏剧冲突。它们能活下去吗?会不会被十亿美元收购?会灿烂地倒闭吗?此外,创业者都喜欢谈论自己,这会减少记者的工作量。毕竟,除了业已成名或是性格审慎的创业者外,谁会对免费的曝光说不呢?

但是,从本质上说,创业公司未必是技术公司。

「软件统治世界」已经成了滥调。这句话无非是用夸张的方式告诉大家,每个公司如今多少都得有点技术因子,想快速成长的公司尤甚。许多新公司(例如做眼镜和婴儿食品的)初看似乎是在利用技术的力量做事:供应链管理、营销、招聘、内部沟通、产品开发等等。如果你愿意眯起眼睛仔细看,它们看起来像技术公司。但它们当然不是,它们是眼镜公司和婴儿食品公司。

我们不知从何时开始混淆了「创业公司」和「技术创业公司」,混淆了「公司」和「技术公司」。在一个不依靠技术竞争力就无法增长的时代,这条界线更加模糊。有全职「程序员」和「工程师」的公司就是技术公司吗?被曾经投过我们视为技术公司的投资人投的公司就是技术公司吗?创始人想到这个创业点子时正在使用笔记本电脑,这样的公司就一定是技术公司吗?

一个定义(但并非价值判断)

这些问题容易解决。只有靠卖技术赚钱的公司才是技术公司。换句话说,如果你的产品──你用来卖钱的东西──通过应用科学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或是做其它事,那你就是技术公司。

根据这个定义,大部分占据了「技术博客」注意力的公司都不是技术公司。它们只是公司而已。它们或许用到了技术,或是发展了技术,它们的员工或许曾在技术公司工作,但它们并不靠创造并售卖技术为生。

IBM 是技术公司。Basho 是技术公司。Boundary 是技术公司。苹果在某些业务线(硬件、软件)上是技术公司,但并不全是(音乐、电影、图书业务便不是)。谷歌和亚马逊也是一样,它们既靠卖技术为生,同时也凭借技术去卖其它东西(例如广告和袜子)赚钱。

Simple 不是技术公司。我们使用技术、发展技术,但我们是一家提供金融服务的公司,我们靠这赚钱。Zappos 同样也不是技术公司。他们使用技术、发展技术,但他们靠卖鞋赚钱。技术或许令我们的业务运转得更高效,或是令我们具备了某种竞争优势,但它不是我们的产品。对技术的兴趣或许塑造了我们的企业文化,但我们并不是卖技术的。

说得更直白一点,把羽毛贴到屁股上不等于你就是只鸡了。公司内有全职工程师或是数据科学家不等于你就是技术公司。这种职位的存在,说明在当今世界要让公司高效运转,代码功不可没。仅此而已。

这一定义也不是说唯有做「企业软件」的技术公司才是「真正的」技术公司。世界上有很多公司靠把技术卖给消费者赚钱。但也有很多公司卖给消费者的东西是实体物,但仅仅由于它们在网上卖,就被视为技术公司。在 1995 年这或许算得上重要区别,今天不是了。

以上是我给出的一种定义,但不是价值判断。我没有说技术公司好,其它公司不好,反之亦然。我只是说它们是两种不一样的公司,投资人、管理层、尤其是新闻界应该区别对待它们。因为技术公司是在对「应用科学」进行交易,那么如果想分析并理路清晰地报道它们,就必须了解应用科学。

等待新术语

「技术公司」和「技术创业公司」这两个标签已经由于被滥用而失去意义了。把如今几乎所有成长中的公司称作「技术公司」,就好比把工业时代的企业称作「工厂公司」一样:描述了它们的一部分状态,但并未捕捉到它们的全部。这种提法更无法让你了解它们在市场中的长期走向,而那或许才是为公司贴标签的价值所在。

另外,错误的标签也使得处在完全不同产业、商业模式也完全不同的公司被等同视之:由同一批人投资,员工和报道者也来自单一群体。如果我们拿掉「技术创业公司」的标签,也就是取消了我们对这类公司的光辉轨迹的常规想像,这时,我们才真正地面对一门生意的模式,而不是反复被一间新闻回声室里的回音所干扰。

尽管如此,TechCrunch 之类的网站报道的公司还是有鲜明的特点:技术是它们的核心元素(用一句你可能已经听到要吐的话说:「技术是他们的 DNA 的一部分」),核心到他们似乎已经掌握了其最本质的精髓,并凭借这种掌握不断向前。但他们「如何做产品」与他们的产品本身「是什么」,两者不可混淆。若搞不清楚这点,我们就会产生一整套假定、偏见与信息鸿沟,对这些公司在股权分配、薪资标准、推广手法、办公室风格等层面产生扭曲的认识。

我不知道用什么词来指代今日这些方兴未艾的公司最合适。创业公司在演示时会随意使用「破坏性的商业模式」一类的术语,但这些词往往因承载了太多假定而失去意义。「创业公司」一词承载的假定太少,但渐渐被附加了太多意义。我们总会等到一个新词出现。要么我们终有一天会承认,对于那些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的公司,直接称之以「公司」就很好。但厘清语言就是在厘清思想。

说真的,除了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以外,其他人都不应该整天侈谈「技术」。这是一个模糊的词,代表着更加模糊的关于人类如何在世界中运作的概念。在当下的文化里,这个词被当作仙女的魔术棒一般随意挥舞,它蒙蔽了我们,让我们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其运作的原理,以及它们背后的真正功臣。大范围的文化变更需要时间,而商业世界尤其应该首当其冲地破除魔障,还事物以本来面目。(翻译:李如一)

(本文经作者 Alex Payne 授权翻译并转载至 Apple4.us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