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苹果操作系统的逆袭

这次发表的这篇译文,既不是一篇新作的及时译介,也不是一篇我认为让我豁然开朗的作品。坦率说,它是一篇让我看完之后有了更多疑问,非常希望有高人指点一下的作品。恰好,lyutak 君又一次呈现了精彩的翻译,希望接下来,能引来同样精彩的回复。

简单说呢,就是本文的作者(一名 VC),认为苹果已经展开了对操作系统领域的反攻布局:无论从 Mac OS X 自身,还是 Spaces 这一将 Windows 和 Leopard 轻松切换的应用,或是 iPhone 和 iPod 对消费者的影响,都草灰蛇线的做着准备。让我不懂的是,作者认为,这一切的起点是 Mac OS X,因为它采用了一种叫 Mach 的 UNIX 内核,它够小,能在多款产品中比较好的兼容, 而 Windows 一直采用着 80 年代的内核,这让它越来越复杂,各产品线的协作性也比较差。

说实话,我看完之后,颇有些搞不清:这是 Windows 开发越来越慢,而苹果能够相对稳定的保持一年半升级一次 OS X 的根本原因吗?如果是真的,为什么微软不选择更新的内核呢?是否某一操作系统统治的时间越长,历史遗产越大,它就只能越来越臃肿——换句话说,如果苹果逐渐在操作系统方面成功了,它未来是不是也不必避免的走入微软的尴尬局面?另外,随着操作系统越来越不重要(似乎卡好浏览器和播放器这两个产品的位,在互联网时代,OS已经被架空了),苹果在OS领域的反击真的有意义吗?

好了,请看原文吧:
来自苹果操作系统的逆袭 随着最近一次Mac操作系统升级,苹果进一步挑战微软在电脑界的垄断地位,包括企业级市场在内。 作者: Gary Morgenthaler;翻译:lyutak;原文链接 微软把持电脑业核心 20 年不放的巨手如今终将有所松动,尽管只是给扳开了两根指头:用其中一根指头按住 Ctrl 键,另一根按住右方向键,瞬间就能从 Mac 操作系统切换到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按下另两颗键又可以切换回去。这样一来,在 Mac 上用 iPhoto 编辑家庭照片时若想收发公司邮件,可以很容易迅速地转到 Microsoft Exchange 里去。 这组苹果电脑上的切换键由名为 Spaces 的功能实现,不过是去年秋天 Mac 操作系统升级中众多新功能的一项。但和苹果最近的开发项目合在一起看来则显得引人注目。苹果最近发布了一个软件开发包(SDK),供程序员编写用于 iPhone 的各项应用程序。 随之是将于 6 月份推出的 iPhone 2.0 软件更新,目标更定位于商务使用者。 放在一起,这几项看似不搭界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一套业已成熟的战略轮廓。视窗操作系统使用者在不远的将来,经由一系列 Mac 软件,可以在视窗和苹果电脑及其移动设备间自如转换,且无需放弃重要的 Windows 软件。而在一台电脑上自由切换于两个迥然不同的操作系统之间,实行起来却简单容易,商务应用者定会深受吸引。苹果正摩拳擦掌,意欲挑战微软在电脑领域的统治地位,也包括商务应用方面。 透过内核看本质 这样的观念绝少公开提及。目前苹果是所谓「消费产品公司」。每一款苹果推出的新产品——从 iPod 到 iPhone——在让人兴奋之余更添乔布斯之「现实扭曲力场」的个人魅力。不过后退一步通观全局就会发现,战线正逐步形成。乔布斯宛如 19 世纪的将军,于密林掩盖下悄然调兵遣将。光 Spaces 这类功能极具「战略意义」。虽然眼下苹果想挑战微软在企业级市场的垄断地位还是痴人说梦,但到 2010 年时这目标似乎就不那么遥不可及了。 这都多亏了 Mac 于 2001 年推出的多核心、多处理器操作系统。基于名为「Mach」的大学 UNIX 系统研究原型,Mac OS X 彻底跟电脑界过往的单处理器时代说再见。新模块让苹果操作系统的核心任务管理功能压缩为一个小小的系统内核。 这内核已经证实有着良好的通用性,可以用于苹果全线产品,不论是高复杂度的处理器中,还是相对简单的 iPod touch上。这般灵活性使苹果在依据产品各自特点添加任何所需的功能的同时,又不影响产品间的相容性。 与此相反,微软死抓住源自 1980 年代的操作系统体系不放,给视窗系统加上一堆又一堆的更新。到去年推出的 Vista 系统为止,视窗系统的软件代码已经膨胀到 1GB,而 Mac OS X 的「Mach」内核最小组态却小于 1MB,就算加上各类复杂的应用软件容量也不会增加许多。 Vista 的臃肿使得用户花费更多,得到的表现却难尽人意。这份臃肿也让微软的操作系统产品线支离破碎:服务器、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Zune 和 Xbox 上各自是一套截然不同的系统。最后,太过繁杂臃肿的结构使「增强功能」的后继操作系统漏洞比前一代更多。Vista SP1 的惨败就是最好例证。 苹果式办公风格 微软和苹果在产品开发上的策略是如此不同。在微软因其操作系统局限而束手束脚的地方,苹果却如履平地、轻松自得。微软费尽心力想赶在 2010 年推出基于内核的「Windows 7」之际,乔布斯已然对外宣布 Mac OS X 完全支持未来十年的新产品。苹果某个产品上的工艺进步立刻会在其他产品上以低成本得到应用。苹果在 iPhone 上最先使用的多点触控技术,60 天后就出现在了 MacBook 上。拥有如此灵活性,苹果尽可以放开手脚在市场上攻城略地。 鉴于上面所提的这几项优势,苹果会如何向企业市场发起攻势呢? •虽然在企业领域鲜见苹果桌上型电脑的身影,Mac 笔记本电脑已为各公司广泛接受,市场占有率在 20% 强,且仍在增长中。新推出的 MacBook Air 比同类视窗系统的笔记本电脑要轻上大约 3 磅,这对商务旅行者来说已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现在,有了可在 Mac 和视窗之间自如切换的 Spaces 功能,会有更多公司用户投入 Mac 的怀抱。 •就桌上电脑而言,Mac 虽有越来越多优于视窗的功能,让企业 IT 部门改用 Mac 的说服力还不够强。截至目前,苹果还是要尽力保持此领域的市场份额,并在其他领域寻求突破。 •苹果最近发表的 Leopard 服务器操作系统所要进入的市场里,有不少对 Vista 服务器性能不甚满意的用户,微软在此市场的占有率不过 40%,对 Leopard 而言正是其扩展领地的良机。 •让人意外的地方在于,苹果是凭借重量只有 133 克的 iPhone 杀回企业市场的。虽然还没有对应的企业应用软件,iPhone 的诸多功能——欣赏音乐、浏览网页、和 Mac 完美相容——早已让商务使用者倾心已久。随着即将进行的商业推广,很快在 iPhone 上就能收发公司邮件,还可以进行即时设置行事历、查看库存、计算价格和下订单这些正式工作任务。 愈移动化,就愈苹果化 商业活动愈加移动化最终会使得企业从头到脚以苹果产品为中心。MacBook 和 iPhone 不断提升的销售数字将让 Mac 系统愈发为公司IT部门所接受。到 2010 年,iPhone 用户数或将达到 1 亿。到时 iPhone 在美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占有率(目前为 28%)可能会达 70%,和 iPod 的市场份额一样。 而这一切的最终结果就是苹果软件开发生态系的重生。iPhone 新的软件开发包(SDK)不但使得个人开发者可以为 iPhone 编写应用程序,更把他们送入 Mac 的怀抱。这意味着写给 iPhone 的程序都可以很容易应用在 Mac 上。SDK 得到的回应是如此热烈:发布首周就有超过 10 万人下载。iPhone 在商务方面的应用将愈加广泛。(在手机上装 Vista 系统,我想还是算了吧。) 所以,即将来临的战争逐渐清晰明暸:这是苹果滴水不漏、高度整合、小尺寸大效能的软件战略,和微软建立在臃肿又支离破碎的操作系统上的软件战略之间的战争;是苹果不断提高的市场认同和微软愈来愈多的用户不满意之间的战争。因为没能及时调整操作系统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微软即将面临来自过去手下败将的全面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