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致远为何不是乔布斯?

历史再次证明,自己不会简单重复。对于就任CEO仅17个月就去职的"雅虎酋长"杨致远,他丧失了像乔布斯一般将自己创立的公司从悲惨命运中挽救的机会。从此,他成为了硅谷无数亿万富翁之一,但他不再是个传奇。

杨致远曾被寄予厚望。他在2007年接手的公司,和1997年乔布斯回到的苹果仿若镜像:一个在各自领域极富忠诚度的品牌,一系列拥有忠实用户群的产品,足够的现金和工程师队伍,当然,还有看似难以逾越的对手:当年的戴尔和今天的谷歌谁更难以阻挡,这是一个问题。

那么,为什么杨致远没有成为乔布斯?

对于杨致远的反思已有不少,最多的指责在于杨的优柔寡断:性情温润,被曾任雅虎中国CEO的谢文喻为"谦谦君子"的杨致远,似乎更喜欢讨论而非决策,对于继续危机管理的雅虎有些不合时宜。

考虑到杨已失败,这种评论当然是"正确"的。但它并非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如果乔布斯证明了什么,那就是拯救一家企业可能有很多方法——乔布斯在苹果的选择是非常出乎主流预期的:他从未像评论界期待的那样,将硬件或软件之一外包,让苹果的产品主流化,但他的选择最终证明比业界主流建议更有远见。

那么,杨致远或其他临危受命的决策者应该从乔布斯身上学到些什么?

一门必修课是:调低外界预期,给自己赢得更多从容行动的时间。

让我们回忆一下1997年7月,乔布斯重新执掌苹果时的作为。从一开始,他就做出非常不情缘接手的样子,半推半就地成为了公司的"过渡CEO"。这个消息让苹果的股票在一个月价格翻倍。但随后,乔布斯未作任何将这种美妙态势持续下去的努力。

反而,他大规模缩减了产品线,当时被科技业视为重要创新的PDA"牛顿"就在这轮业务裁剪中走入了历史。最终,乔布斯让收入缩水15%至59亿美元,仅比1995年时的销售额还少了一半有余。

还有更多外界难以接受的事情,比如,在1997年8月的Macworld上,乔布斯邀请自己的夙敌比尔·盖茨购买价值1.5亿美元苹果股票,并从对方哪里要到了Office和IE的苹果电脑版权。这让备受苹果用户拥戴的乔布斯遭遇了不少嘘声。同时,他甚至对《时代》周刊称:"苹果有着了不起的资产,但我相信如果不是格外小心,这家公司可能,可能,可能——我得找个合适的词——可能,可能……会死掉"。

大幅削减公司收入?对美国最主流的媒体说公司可能死掉?资本市场对此显然相当不解,到年底时,苹果的股价又被打回了原形。

你可以说乔布斯无视资本市场,也可以说他随心所欲,但他达到了一个目的,就是当你的股价不值得被资本市场更多预期时,连那些做空者也会弃你而去。虽然乔布斯后来曾表示,那是他一生中最疲劳的阶段,他每天10点就要入睡,第二天早晨7点起床就开始一个接一个的会议,但所有这些事情都发生在苹果总部,也就是说,他留在了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从此之后,他开始了重新构建软件队伍,进入了开发iMac和iPod的轨道。

这样一种无干扰的环境,一直是杨致远所欠缺的。回顾一下他的17个月,几乎一直被两件事所困扰:微软的收购意向,以及包括著名投资者卡尔·艾坎在内的无数投资人的攻击。当杨致远被牵扯进入无数外在的是是非非后,他已经注定回天无力了。

(本文发表于《环球企业家》2008年12月上半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