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iPad 开箱和试用照片

ipad-hands-on-12.jpg 虚拟与现实,媒体何从去,谁解电纸书?

iPad 是一款新的产品,也是一类新的产品。开箱场景的选择,既为了环境的美丽,也为了这暗合的意义与潜力。

苹果承诺 iPad 将于4月3日送达,但 UPS 的跟踪系统更新缓慢,使众多预定者陷入了「我能否拿到」的焦灼心境。最终,我在当地时间下午 2 时拿到了一个小箱子,比 Apple Store 门口的幸运儿们晚了 4 小时。

ipad-hands-on-14.jpg
打开运输包装

提早一天,我在校园里的楼内楼外逛着,希望找寻适合拍摄开箱的场景。凛冬已过,春风乍起,是极令人喜爱的天气。

ipad-hands-on-15.jpg

 

ipad-hands-on-16.jpg
包装盒正面和侧面,未得以露脸的背面是留白。

在 iPad 的发布会上,老乔将 iPad 存在的理由和盘托出。这时一个被各方垂涎依旧的领域,或许唯二的限制来源于尺寸和价格。上网本的尝试被老乔称作是 "Not good at anything." 的确,蝉翼与筋肉搭配不适于飞翔。而 iPad 承接 iPhone 对于交互方式的革新,小心地选择为与不为,试图将计算设备推入下一个阶段。限制未被改变,iPad 与万能无缘,却或许是最合理的妥协,又是最激进的创新。

ipad-hands-on-17.jpg

 

ipad-hands-on-18.jpg
打开包装,第一层即是 iPad,重量不轻,全身包膜。

机器拿在手里并不轻松,稍显承重,看起来较粗的边框留下了握持的空间,其实是很是合理的设计。屏幕大小的变化绝非 Touch 吃蘑菇那么简单,这事关内容。

ipad-hands-on-5.jpg

 

ipad-hands-on-6.jpg 撕膜,露脸。

我想应该把 iPad 看做是第一个把以触摸为主的自然用户界面推广到较大尺寸的设备。交互方式直觉化和屏幕变大所带来的空间,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对于介面本身的要求。既然是一种“自然”的操作方式,介面的外观也趋近于真实世界的产物,如 iBooks 对于书的模仿,Calendar 对于行事历的模仿,Contacts 对于通讯簿的模仿。更深层次的,我们面临着从操作按钮等控制原件到操作物体本身的变化。

ipad-hands-on-8.jpg

 

ipad-hands-on-11.jpg

苹果自己写的程序对细节的处理超乎想象。iBooks 中翻页时页面会随着手的动作而发生角度的变化。Calender 模仿挂历,撕页留痕犹在,且页页不同。iBooks 的使用体验极佳,尽显液晶屏幕相较与 E-ink 的优势。丰富的颜色、动态的表现力、便捷的查询和字典,都让 E-ink 设备黯然失色。

ipad-hands-on-1.jpg

 

ipad-hands-on-3.jpg 与 iPhone 合影。初次同步。

机器不可即开即用,需要与 iTunes 同步一次,激活并设定 iTunes 帐号。比起 iPhone 的同步,iPad 多出了对于书籍的支持。而 Apps 并没有按照 iPhone 与 iPad 分类,而是一并同步,即便同名软件有 iPhone 和 iPad 连两个版本。

ipad-hands-on-2.jpg

同步之后重点尝试了 Safari 和 iBooks。Safari 的体验的确不俗,iPhone 上的优点一一保留。而屏幕尺寸的变化带来了大部分页面无需缩放的效果,令人印象深刻。另外值得关注的是 Web Apps 也开始支持或变相实现手指的拖动,这使得 Web Apps 和 Native Apps 之间的差距。GMail for iPad 的直观感觉和操作方式已让人觉得与 Native App 很是接近。

ipad-hands-on-10.jpg 在室内与纸质杂志和 E-ink 阅读器的显示效果对比,iPad 是最高亮度。两台电子阅读器显示的是同一本 epub 书。

谈毕相较 E-ink 的优点,我们也不能以往 E-ink 的优势,在强光下 E-ink 是全面胜出的。而理论上而言,E-ink 在大量阅读上先天占有。

综合来说,「拿在手中」和「直接操作」的使用体验将 iPad 完全与传统类别分割开来,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感觉,让人直呼「好用」!

ipad-hands-on-4.jpg

最后,附上一张「iPad 打电话」图,利用 iPhone 的 Skype 程序和 iPad 自带的喇叭和麦克风,这并非不可能。(但谁又会真的去做呢?)

(更多图片可见 Flickr 相册